Post By:2024/7/18 9:25:45
近日,有媒体调研发现,一些基层办公场所门口的牌子越挂越多,不少已打响“百牌大战”。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许多办公室牌子挂满墙,“名头”满天飞,但干活的常常就是两三个人。(转自5月24日北京日报)
[img]/tp/2024/0718/0916343213.jpg[/img] 某地村社区摘下来的牌子,堆起来有半米多高 (图源:人民网)
应验了那句,“基层是个筐,啥都往里装”。干活的人,掰着手指头也数得过来,但挂的牌子,往往一眼看不过来。五花八门的牌子,名目多样的机构,让人眼花缭乱、难分主次。一个门旁边写满了心理咨询室、矛盾纠纷调解室、幸福村志愿服务站、公共法律服务点、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等。有些地方是“谁来检查就挂谁的牌”,今天挂上,过几天再摘下来,群众早上来是“服务站”,过几天就成“工作室”了。有的还专门制作“双面牌”,正面是“XX会议室”,背面便是“XX讲堂”。村民调侃,“牌牌都想挂,一墙挂不下”。这中间哪些是虚的,哪些是实的,明眼人一看便知。曾有媒体报道,有的地方平均每个村(社区)办公场所悬挂的牌子超过40块。有的甚至因缺少相关经费支持,一年也没办一次活动。
不禁让人反问,为什么要挂牌呢?细细想来,挂牌的原因也是多样的。不可否认,有些牌子是必须挂的,既方便群众掌握必要信息,也倒逼基层组织承担相应责任,推动实质性工作落实落地。但有些牌子看起来遍地开花,实际上仅仅是铺摊子、捞面子、摆花架子。把挂了等于做了,把有痕了等于做成了,把数量等于质量,糊弄检查、表现政绩。看似把便民利民服务送到了“最后一公里”,实则让人反感、百无一用,容易滋生懒政、怠政思想。
基层阵地不是挂牌阵地。牌子之滥,折射出“花式”负担之重。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。基层工作千头万绪,每块牌子背后都对应着责任和任务。对于上级单位来说,建阵地、送服务是应该的,但要送到位,就要真正有内容、有服务,不能仅仅是个空壳,更不能当作儿戏。这一点上,群众最有发言权。只有针对群众需求,找到服务接口,定期开展活动,收集基层反馈,及时完善更新,给予基层干部切实支持,才能更好帮助群众办实事、解难题,这样的牌子挂出来,才会有口皆碑。
对于基层组织来说,人员数量有限、精力有限,要量力而行、尽力而为。当然,做到这一点,就离不开纠正考核评价的指挥棒。如果不再以是否挂牌作为考核村(社区)工作的依据,那么还会有谁为了挂牌而挂牌?近年来,全国各地都越来越重视乱挂牌问题,例如,安徽省歙县曾利用1个月时间集中整治乡镇村居挂牌乱象,清理不规范挂牌数千块;山东省曾集中摘掉了全省190余万块牌子;浙江也明确了“不得将挂牌、制度上墙情况纳入工作考核”。
需要说的是,摘牌子不代表撂担子,减负不代表减责任。整治基层形式主义,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,就是要回归到具体工作中去,回归到为群众办实事中去。减牌子是手段而不是目的,牌子少了,更要看得见服务增了。没有那么多“多头汇报”的周折了,更能腾出时间,在便民利民上多出实招、见实效。
(来源:极目新闻)